|
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 >> 可編程序控制器的產生和特點 |
可編程序控制器的產生和特點 |
早期,用導線將各種繼電器、接觸器及其觸點按一定的邏輯關系連接成控制系統,來控制各種生產機械。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傳統的繼電器控制。由于它簡單易懂,使用方便,價格低廉,在一定范圍內能滿足控制要求,因而在工業控制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并曾占據主導地位。但是,現在的機床數控化改造的高速發展,已經漸漸被淘汰。這種繼電接觸器控制裝置采用的是固定接線方式,是一種專用控制裝置,一旦生產過程有所變動,就得重新設計線路并鏈接安裝。因此,這種裝置的通用性和靈活性較差,不利于機床維修產品的迅速更新換代。 60年代末期,美國汽車制作行業競爭激烈,為了適應生產工藝不斷更新的需要,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于1986年首先公開招標,對控制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,其實質是希望把繼電接觸器控制的優點與計算機的功能齊全、靈活性、通用性的特點結合起來,用計算機的編程軟件邏輯代替繼電接觸器控制的硬連線邏輯。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根據這一要求,研究出世界第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,并在GM公司汽車生產線上首次應用成功,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,由于它的靈活性和可擴性,可編程 控制器也被其他行業所采用。隨著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,70年代后期,微處理器被應用到可邊控制器中,使可編程序控制器更多的具有計算機的功能,不緊用邏輯編程取代硬接線邏輯,還增加了運算,數據傳送和處理等功能,真正成為一種電子計算機工業控制裝置。而且做到了小型化和超小型化。這種采用微電腦技術的工業控制裝置,在國外數控機床維修界于1980年正式命名為可編程序控制器。
|
|
|
|
|
|